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民生 > 正文
夫妻相伴65年共同进步 4代同堂家庭幸福和谐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梅子峰与周祖喜在家中。记者欧阳慧 摄

1956年,梅子峰、周祖喜与父亲合影。受访者提供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欧阳慧 通讯员胡国富

1949年5月,19岁的梅子峰随部队南下来到宜昌,在这里遇到了钟爱一生的伴侣周祖喜。二人互相支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如今已走过65个春秋。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是四代同堂18人,14个成年人中有11人受过高等教育,有9人是党员,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11月18日,记者来到宜昌市政协离休干部、90岁的梅子峰老人家中,听他讲述风雨65载,言传身教、用良好家风培育出优秀儿孙们的故事。

艰苦岁月,他们携手走过

梅子峰1930年出生于河南新野,1949年3月在家乡参军,并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宜昌的战争。后随部队到兴山,分配到宜昌军分区兴山县指挥部。1951年,梅子峰转业到兴山县县委会工作,并在这里认识了相伴一生的伴侣周祖喜。

周祖喜1935年出生于秭归,8岁时因吃不饱饭,与母亲来到兴山投亲靠友。苦难的岁月磨砺了周祖喜坚韧的性格、吃苦耐劳的作风和爱劳动的好习惯。1950年,还不满16岁的周祖喜加入兴山县仙侣乡贫雇农团,组织群众清匪反霸。1952年,周祖喜分配到兴山县峡口区从事妇女工作,正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

1955年,经过同事介绍,梅子峰与周祖喜结为夫妻。当时,梅子峰任兴山县委组织部长,周祖喜在兴山县妃台区工作。那时干部都常年驻在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梅子峰与周祖喜都在各自的乡里驻扎,只有到县里开会时,两人才能见上一面。

1957年,大女儿出生后不久,周祖喜就调到峡口区妇联,分配到龙池乡青草大队。周祖喜背着孩子和行李,带着母亲从城关高阳镇步行20多里到青草大队,住在大队书记孙德坤家。孙书记家里条件差,她们祖孙三人没有地方住,只好在旁边一间喂猪的旧房里用包谷秆隔出半间,用几块木板搭了一张简易床,房间里不仅臭气熏天,夜晚猪不断哼哼,根本无法安睡。

当时正值春耕生产,周祖喜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开会,夜晚也无法休息好,一天到晚昏昏沉沉无精打采,但再苦再累她都坚持了过来。大女儿一岁多时,周祖喜就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给母亲和嫂嫂抚养。二儿子出生时,周祖喜正在省委文化干校学习。孩子刚满月,周祖喜就把他交给母亲和嫂嫂,以至于孩子要上幼儿园接他回来时,他都不要妈妈,只认舅妈。

在儿女们的记忆中,父母总是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经常一天到晚都见不到人,很多时候都是姐姐带着弟妹自己做饭吃。

言传身教,子女个个优秀

1949年离开家乡来到宜昌,梅子峰在兴山工作了34年。1979年3月8日,任县委副书记的梅子峰带领群众修建滩坪水库,在工地上劳动时,一块石头从30多米高的半山腰滚下来,正砸在梅子峰的肩膀上,当场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即使是重伤住在医院,梅子峰也挂念着工作。待伤势稍一好转,他就又投入到水库的修建中。1983年,梅子峰调任宜昌地区农会主任,周祖喜也调到宜昌地区妇联。

在儿女们的印象中,父亲的脾气很好,慈善温和,从不大声呵斥他们姐弟三人。母亲非常勤奋努力,做事干脆利落,吃苦耐劳,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提升工作水平,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很有成就。父母两人在性格上互补,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姐弟三人受益终身。

周祖喜说,因为两人工作忙,平时很少管孩子,但是一有机会,就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追求进步。大姐和二弟都是下乡时在知青点入党,后来大姐被兴山县公安局招为警察,后调到武汉,从事过公安、司法、律师、纪检、统战、工商联等工作。

儿子参军后在部队工作30多年,曾任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司令员,退休时是正师职干部、大校军衔。

小女儿工作、生活在宜昌,只要有时间,就来看望二位老人。

弱势群体,帮助不遗余力

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梅子峰与周祖喜总是不遗余力的帮助。梅子峰走遍了兴山的每一个乡村,下乡时包里总带着一把嫁接刀,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为农户嫁接果树。退休后,他还为兴山农民嫁接板栗、桃树、李树、樱桃等十几种果树100多棵,培育、嫁接银杏树苗上万棵,帮助农民增收上万元。

周祖喜长期从事妇女工作,一生乐于助人,群众有困难找到她,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1999年,兴山县高岚镇的农村姑娘邹爱民,从丹江职业学院毕业后,工作一直没有着落,找到周祖喜。那时周祖喜已经从宜昌地区妇联退休,她帮小邹联系到宜昌联邦电脑的工作,见小邹没有地方住,周祖喜又让她住到自己家里。后来,又帮助邹爱民的姐姐调到宜昌,并住在自己家。如今,两姐妹就把周祖喜家当娘家,常来常往。

2015年,梅子峰老两口从《三峡晚报》上了解到,兴山农村孩子朱招招考取武汉理工大学,正为学费发愁,就让小女儿送去2000多元资助款。

如今,两位老人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头脑灵活。谈及高寿的秘诀,二人不约而同地表示:一是心态要放宽,不计较个人得失;二是要热爱劳动,他们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是最好的锻炼,现在则是把种花种菜、家务劳动当成锻炼;三是要勤于学习,二老退休后都在老年大学学习多年,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每天学习,厚厚的读书心得就记了十几本;四是要多进行社会交往。二老退休后,兴山的同事、河南的老乡,都爱到他们家里玩,即使无法见面,大家也经常在微信上交流。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