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时政 > 正文
王振坤:扶贫4年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4年来,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屋场,无数次与群众促膝长谈,把群众的冷暖疾苦记在心间;用责任和担当,让群众找到了依靠,给群众引领方向;致力产业发展,帮助村民解决问题和困难

王振坤帮村民卖柑橘。通讯员席小娟 摄

王振坤走访村民。记者邹前俊 摄

坳口村村居环境一隅。通讯员席小娟 摄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邹前俊 通讯员魏茜

4年来,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屋场,无数次与群众促膝长谈,把群众的冷暖疾苦记在心间;用责任和担当,让群众找到了依靠,给群众引领方向;致力产业发展,帮助村民解决问题和困难,不让农民的腰包仅鼓一时,而是在调结构中实现稳增长。

他就是群众心中的好书记,脱贫致富带头人——当阳市房产保障中心驻玉阳办事处坳口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王振坤。11月18日,记者走进该村,寻访这个昔日贫困村的脱贫故事。

一条路 修到农户家门口

从当阳城区出发,沿当枝一级公路行车约20分钟,拐进入一条笔直的乡村水泥路,“秀美坳口”界碑映入眼帘。

沿途收割后重新翻耕的水稻田里,蔬菜、小麦等农作物泛起了青绿,还有田地里的大棚,以及村落里一栋栋粉白的小楼房。

肥沃的土地、勤劳的农民,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当阳市24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户、200人。坳口村二组丁仁泉就是其中之一。

小山岗上,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蜿蜒直通丁仁泉家院子里。

“以前门口是条泥巴路,加上路窄坡陡,车子根本开不上来。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水泥路修到屋门口,出门方便得多,下雨也不会打滑摔跤。”丁仁泉激动地说,“王书记来我们村里后,这几年变化非常大,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让丁仁泉感动的,不仅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还有自家的土坯房也重新修建,如今是栋宽敞的砖木结构房子。

2016年10月,在乡镇工作27年之久的王振坤,调到原当阳市房管局,终于可以近距离照顾家庭了。不料,次月被任命为驻坳口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曾经的坳口村,仅有一条通往外界的硬化公路,到处是坎坷泥泞的土路和要倒的土墙屋。”王振坤说。

通过体察村情,走进屋场与群众促膝长谈,王振坤发现路、水、电,是很多村民致富的痛点。

村民葛时林办有一个粮油加工作坊,因电压不稳,通常只能在深夜村民们不用电时才加工生产。“电压不稳不知道烧坏过多少次电机,现在好了,变压器就在我厂子门口,随时可以加工。”葛时林说,王振坤是个干实事的好书记。

驻村扶贫以来,王振坤踏破当阳市交通、水利、电力等单位门槛,想方设法争取帮扶项目。为坳口村争取近3000万元资金,硬化道路18.34公里,实现通村入户,硬化沟渠22公里,新增变压器15台,危房改造47户,饮水全部入户,使全村脱贫“硬件”由软变硬。

一口塘 撑起致富信心

18日上午11时许,50岁的村民陈玉华正在家门口鱼塘边忙碌着,成群的鱼儿在水下游动,清澈的水面不时泛起层层波纹。

“这些都是鱼苗,已经长到二三两了,天气再冷一点就可以出售。”陈玉华说,他有6亩鱼塘,养了10万尾四大家鱼,全部出售纯收入将有2万元。

陈玉华的爱人患癌症,用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在后续治疗中每年的医疗费要三、四万元。2016年,他家因病致贫,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陈玉华的儿子在外地打工,自己要照顾爱人,也不敢外出打工。“我试过养猪,可是遇到猪瘟失败了,只保住本钱,一年下来相当于白干了。”陈玉华后来再不敢投资,仅靠种8亩水田和3亩红薯,基本上没其他收入。

王振坤上门了解到陈玉华的情况,先是帮他落实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有了这份固定收入后,王书记又多次到家里来鼓励我养鱼苗。”说起养鱼苗,陈玉华激动地说,挖鱼塘时王振坤帮他联系了挖机,养鱼苗的过程中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还帮忙联系销售渠道。

陈玉华今年养的鱼苗即将出售,他乐呵地说,“是王书记帮我渡过难关,撑起了致富的信心,可是他很低调,几次要请他喝酒都被谢绝了。”

这几年,村民王圣刚家里有“三喜三变”:一喜是妻子治病有了医疗扶助,治病基本不花钱了;二喜是驻村工作队“亲人”帮扶,协调村里帮助盖了新房,让家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三喜是通过产业扶持,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种好庄稼搞养殖,齐心协力增收入。

“有党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帮助,还有王书记这样尽职尽责的帮扶干部,我们的生活有保障,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王圣刚说。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根据坳口村实际制定脱贫规划,如今全村整体脱贫销号,现有脱贫监测户4户7人。并制定了年度巩固提升计划,通过农业技术培训、产业指导员入户指导加强技术指导,发展特色产业100户,2个市场经营主体参与带动贫困户100户。

一块地 合作走出产业路

坳口村由原坳口、翠岗2村合并而成,面积16.62平方公里。辖区有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661户、2172人。

“我们村属于丘陵地带,土地肥沃,老百姓也非常勤劳,怎么带动大家富起来?”王振坤说,工作队与村两委把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村民李永政是位肢体残疾人,女儿出嫁后与老伴两人在家,老伴长年患病,缺乏劳动能力,仅靠种3亩水稻为主要收入来源。“多亏王书记帮忙出点子,现在家里宽裕些了。”李永政说。

为帮扶李永政一家脱贫致富,王振坤帮他制定了脱贫计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一方面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利用丰富的庄稼养鸡鸭,加快走上致富路。“农忙的时候我家劳力不够,王书记还带人来帮忙呢!”提及王振坤,李永政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李永政家种了3亩红薯,获得大丰收,亩产3000公斤左右。“由合作社来收,我们只愁种不愁卖!”李永政说,今年的新品种每公斤卖2元。

王振坤视贫困户如家人,生活上关心,生产上帮助。他帮扶的贫困户徐应长,养殖生猪40多头,家禽100多只。2018年,徐应长因病去世,王振坤到其家中送老人一程。

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为了不让脱贫的村民返贫,让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安稳,4年来,王振坤踏遍全村田间地头,遍访种养大户,问计营销能人,因地制宜规划发展优势产业。

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围绕柑橘、生猪、红薯、水稻等产业,培育壮大5家专业合作社。其中,金小艳红薯专业合作社带领坳口村群众种植红薯2000亩,参与种植红薯的42户脱贫户,有18人直接与合作社签订劳务合同,长期在种植基地务工。

目前,坳口村主导产业有红薯、水稻、柑橘、养殖、水产养殖、药材等产业,形成了“山上柑橘成园、丘岗红薯连片、山下粮油安全、庭院畜禽养殖”产业格局。与此同时,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不仅改建了村委会办公楼,还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记者手记

那狗为啥摇尾巴

在农村很多村民会养狗护家,有陌生人来了它们都会吠叫不止。

11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村民李永政院门口时,一条看门的大黄狗吠叫起来。“阿黄,来了客人别叫啦!”听到王振坤的声音,狗狗很快安静下来,并摇着尾巴在他跟前绕圈圈。在接下来的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村民家的狗与王振坤很熟络。

“只要王书记在村里,他就没闲的时候,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屋场里,零距离体察村情民意,体验农民生活和了解农村经济社会现状,早就和我们的村民打成一片。”随行的坳口村党支部书记徐应林说,这4年多来,王振坤驻村后把组织关系转到村,每周一至周五吃住在村里,扑下身子,真心实意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王振坤对自己和2名工作队队员的要求是“每天至少走10000步,进屋狗摇尾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自己当作一名“坳口人”,扑下身子,情系群众。

“这几年村里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居环境和村民素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徐应林说,王振坤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给村民送上金点子,为村委会出谋划策,带着大家脱贫致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