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9月25日,楚史专家刘玉堂教授做客市图追寻楚脉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三峡晚报讯(全媒记者冯汉斌)什么是“楚”?楚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亦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韬光养晦;是“金相玉式,艳溢锱毫”的惊才风逸;亦是“心之所善,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9月25日上午九点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玉堂做客三峡文化讲坛·名家讲坛,在宜昌市图书馆一楼声像厅同市民一起触摸楚脉,探寻楚文化“楚楚动人”的秘密。

楚国立国之时,处于蛮荒之地,方圆区区五十里。因国君爵卑位低,以至于在周天子举行的诸侯盟会仪式上,无缘参与正式大典,只能站在一旁默默看守祭天的火堆。出土文献《楚居》记载,当时,楚人好不容易建起一个祭祀场所,却苦于拿不出祭品,万般无奈,只好深夜潜入邻国偷走一头断了角的牛,连夜偷偷举行祭祀。初创时期,楚人生存状态之窘迫、地位之卑微可见一斑。但楚人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在恶劣的环境中迈出奋发创业的第一步。楚人后裔后来自豪地回忆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刘玉堂教授称,正是凭着这股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楚人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数百年后,楚国的疆域囊括半个中国,成为“地方五千里”的东方第一大国,还创造了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与中原文化竞趋争先,而且在很多方面已达到能与古希腊文化比肩而立的高度。其国君更是饮马黄河、问鼎中原,进而雄霸天下。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而史称“楚之西塞”的宜昌是楚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望。无论是万福垴遗址出土的楚季铜甬钟,还是当阳曹家冈发掘的春秋漆瑟,这一件件瑰丽文物都或多或少佐证了灿烂辉煌的楚文明在宜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生于楚地、长于楚地的宜昌人民,自古以来受到楚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积极奋进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深深烙印在宜昌人的血脉与思想中。9月25日,刘玉堂将为市民带来一场楚文化味十足的精彩讲座,其中将有大量内容涉及楚文化与宜昌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玉堂,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他长期致力于楚文化、长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出版著作20余部,曾担任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三国的世界》和《读书的力量》学术顾问兼主讲嘉宾。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