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峡江空阔 屈子当年赋楚骚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屈原祠

龙舟竞渡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

太阳人石刻。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冯汉斌

从语义学上说,有着两千多年建置史的秭归之“秭”,是古人心中的宇宙大数据,与“万亿”相当,可谓有容乃大,《诗经》有“万亿及秭”之语,而用作地名,舍秭归“别无分店”;秭归之“归”,与“归去来兮”之归,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之归,略无二致。但当“秭”与“归”相遇,则碰撞出无比璀璨的文化火花,它是动词,有着“之子于归”的深义;它是名词,如一只子规鸟翩翩欲飞;它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水经注》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春风夔子国,落日楚王台,江绕西陵下,云从上峡来”,明季担任过湖广按察使的滕义此诗,精准地描述出秭归的历史之厚与舆地之奇。秭归是楚国开国君主熊绎的始封地,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史。秭归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上游的交通咽喉,有着斑斓多姿的峡江文化和巫巴文化因子。秭归更秉有人文之重和时代之奇,诞生在秭归的屈原是中国诗歌之祖,他在诗歌上的“开疆拓土”之功,历两千余年而愈加光耀;他的求索与天问之思,无人匹敌,独步千古;他的爱国精神已化为民族之胎记,成为端午节最硬核的纪念,“节分端午自谁言,千古传闻为屈原。”此之谓也。谓予不信,可以到屈乡一顾、一问,故里乡亲一定会让你一顾肠一断,一问一欣然。而作为三峡坝首第一县的秭归,不独有“香草美人”相伴,还有“高峡平湖”相偎,世界文化名人和世界工程奇观叠印交融,历史眷顾若此,让屈子故里散发出亘古长新之魅。

橙香馥郁的这个冬天,我们行行重行行,在乐平里踏访照面井、读书洞、诗词碑廊,触摸屈原的文心;在峡江、香溪、童庄河流域,想象楚国的前世,感知归州的千年流变,不禁诗从中来,亦思从中来。

“太阳人石刻”与东君遥相辉映,打开了秭归作为先楚故地的悠悠之门

追溯秭归的历史文化,还要从一件神奇的文物说起。199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展开了对秭归郭家坝镇东门头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在这次发掘工作中,有一件非常罕见的“太阳人石刻”被考古人员发现,这件随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石刻为赭红砂岩石,长11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石板上用阴刻线条描绘了简洁的人像,人像腰部两侧刻画星辰图案,头上方刻有带23条光芒的太阳图案。据专家考证,太阳人石刻属于七千年前的城背溪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物,也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太阳图腾崇拜石刻,是三峡地区重要的史前美术遗物和珍贵的原始艺术品。这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的网红文物,一度在上海世博会上被作为国宝展出,吸睛无数。

“太阳人石刻”的发现,实际上打开了对远古人类太阳神崇拜的想象空间,这一崇拜的绵绵相传,极有可能给“与日月齐光”的屈原带来巨大的创作灵感。“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屈原的《九歌·东君》是活脱脱的太阳神“东君”之歌,甚至有专家认为,《九歌》的开篇《东皇太一》中,“太一”即“太乙”,与“太阳”谐音,“乙”与“阳”是“一声之转”。“东皇太一”就是东方的太阳神。屈原为了表达自己对东皇太一的至尊信仰,把东皇太一升格为天神来祭拜。产生于七千年前的“太阳人石刻”和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九歌》,虽然相隔数千年时光,却似乎彼此呼应与照耀,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于是,时间开始了,楚国开始了。

八百年楚国,是一个历史的大词。可以说,秭归的每一寸土地都隐藏着楚国早期的秘密和乡愁,虽然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已沉诸水底。与楚丹阳枝江说一样,楚丹阳秭归说亦得到古今众多学者力撑,最早的两条证据都出自东晋,一是郭璞的《山海经注》,一是袁山松的《宜都记》。前者明言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后者谓秭归是楚熊绎始国之所在。丹阳秭归说随后得到北魏郦道元的有力加持,在《水经注》里列出五重证据。到了唐代,诸多方家皆从此说。

打开《秭归县志》,或者乘船在峡江香溪河区域遥想秭归的前世今生,归州土城、砖城、石城,还有宋城,迨至当代的迁城,两千年的筑城志、迁城志,构成了秭归的社会变迁史和文化流变史。

峡江文化背景下的屈子风流,让秭归成为中国的诗歌高地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1178年,南宋淳熙五年,陆游出蜀,五月途经秭归,他写了这首《楚城》诗。八年前,他从家乡山阴出发,到夔州为官,一路且行且宿,作《入蜀记》,言峡江秭归段甚详,细写其滩多、浪急、山峻与景绝。他也成为描写秭归峡江文化最多的古代著名诗人之一。

西陵峡穿县而过,浩荡东去,将秭归辟为南北两地,他们靠山吃山,橘橙挟屈原《橘颂》之韵,漫山遍布,成为此地四季不歇的名果;他们也靠水吃水,尽享峡江的舟楫之利,也力避险滩的行船之害,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峡江号子,被成为“长江文化活化石”。“青滩泄滩不算滩,最怕是崆岭鬼门关;船过西陵我人心寒,一声号子过了青滩;一声号子我一身汗,一声号子我一身胆……”曲调婉转,荡气回肠,道出了峡江儿女生存的艰难和战胜险阻的勇毅。

秭归的主体文化还是屈原,一个人创立了一个诗歌的王国,一个人带来了个全民族的节日,唯有屈原。在屈原生活的年代,楚国已经有了700多年历史。到楚怀王时代,已走过极盛时期,正经历着一个从盛到衰的痛苦过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之郢都,楚国君臣向东逃走,屈原眼见郢都陷落,楚国濒临灭亡,他的政治抱负化为泡影,奋笔写下《哀郢》《怀沙》诸诗,于五月初五怀石自沉汨罗江。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颗诗国巨星。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自屈原沉江以来的两千多年,秭归一直以各种方式纪念他。1200年前的唐代,当时的归州刺史王茂元,主持兴建了秭归第一座屈原祠,并亲写《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明清时期,秭归骚坛诗社成立并持续地开展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农民诗人,至今流传下来的明清社员诗歌作品一千多首。1982年5月,骚坛诗社恢复成立,号称中国第一农民诗社。2008年,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内涵的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名列其中。2011年,秭归荣膺“中国诗歌之乡”称号。进入本世纪,王蒙、余光中、流沙河、郑愁予、王家新、于坚等著名诗人纷纷来到秭归,致敬屈子,致意诗歌。秭归本土诗人也逐渐成长,传承着屈子的诗歌基因。自2010年以来,由国家文化部、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秭归连续举行。庄重肃穆的祭祀大典,气势恢弘的龙舟竞渡,群贤毕至的端午诗会,让人们充分感受了屈乡端午的原汁原味。端午时节的秭归城,不断上演着万人空巷、全民同乐的节日盛况,求索精神、家国情怀从中得以传承,楚风神韵经久弥漫。

“屈原的现代意义,就是做一个正直的人,有情怀的人,有理想的人,有底线的人。”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接受采访时说。他还透露,今年的中国屈原学会年会将在屈原故里秭归召开,那将是一次离屈子最近的盛会。

山长水阔与峡幽坝高,秭归旅游在屈原文化外兼有纵深之美

“千年诗中品屈子,山水画里游秭归”,秭归是中国脐橙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美食之乡,秭归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集山、水、峡、坝于一体,在这里,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屈原故里等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聚集叠加,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在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秭归荣获“中国最美外景地”殊荣。

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让秭归旅游的文化味十足。屈原故里风景区将屈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新建芈绣馆、峡江木雕、民间记忆等非遗展馆,推出“礼拜屈原”“诵读经典”等研学产品,致力打造文旅融合景区标杆;三峡竹海挖掘竹文化、龙舟文化,让游客徜徉竹海中,亲身体验划竹排、赛龙舟、品竹宴的乐趣;链子崖景区将地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依托链子崖岩崩治理地质奇观、新滩大滑坡遗址,将峡江文化、移民文化、闯滩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地质科考旅游产品。他们还努力创新节日打开方式,吸引世界关注目光。2019年端午节,挑战“最多人一起包粽子”吉尼斯世界纪录,近万人参与挑战活动。通过创意节庆活动,刷新世界纪录的同时,也刷新游客对端午的认知,提升秭归旅游美誉度。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诞生在秭归的著名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就义诗,他牺牲时只有28岁。去年11月20日,纪念夏明翰诞辰120周年暨夏明翰故里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项目开工活动在秭归县归州镇老屈原祠旧址举行,这是秭归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最新一例。据了解,夏明翰故里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由秭归县统筹谋划,归州镇以归水泄红色旅游发展为契机建设。基地以红色旅游景点为定位,致力于打造以红色缅怀为主题的省内红色研学基地。整个馆区主要分为涅槃追梦、凤舞归梦、归州寻梦、峡江说梦四大板块。主要建设内容为夏明翰红色文化报告厅、夏明翰烈士事迹展览室、夏明翰文化广场、归州记忆馆、老秭归城塑,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一期工程预计今年11月完工。

“最喜兹州唤秭归,归舟闻此名依依。”明代文学家钟惺曾这样歌咏秭归。四百多年后的今天,秭归文藻更风流,弦歌尽是楚些声。

专家点评

屈原的秭归

江上的秭归

秦晓梅

屈原是秭归的,秭归也是屈原的。长江流经秭归64公里,江上青山识秭归,秭归青山在江上。人文荟萃之地,峻山险水之地。如今是一江碧水、两岸绿山、四季橙香之地。在秭归东门头出土的太阳人石刻,直接将长江三峡流域的人类文明上推至7000年,殷墟甲骨文上“武丁伐归”的记载,让秭归的历史与中国文字的出现日月同辉。归国远去,楚人从秭归丹阳开始开疆拓土之旅;楚都东迁,屈原肩负族人重望,出峡入郢,终成一代诗祖,爱国忠臣,万世景仰。历代文人墨客出川入峡,必经秭归,留下数千诗文,沿着这条诗文的阶梯,就可到达文学的、历史的秭归,重温屈子足迹,连通千载人文。《九歌》之浪漫,《离骚》之精神,太阳人的神秘,皆有迹可循。秭归曾经没落,由州而县,民生凋蔽,山险水恶,地瘠民贫。“江上荒城猿鸟悲。”然秭归人骨子里的坚韧一旦遇到改变命运的良机,迸发出来的激情让人惊异,屈子的求索精神再次生动地体现在这片土地上。大坝横江,高峡平湖之上浮起一座美丽小城,数个江边小镇,1条长江,8条支流,35万亩橙园为秭归人带来了滚滚财富,也为江河筑起了绿色生态屏。名坝、名峡、名人、名果,四海扬名;中国诗歌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美食之乡,中国最美外景地,各种荣誉纷沓而至。未来的秭归,十宜高速与汉渝高速呈十字形穿境而过,十二个乡镇均可连通高速,多数乡镇到达县城仅需半小时。文化繁荣向来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自屈子至我辈,求索精神不止,文化繁荣可期。

(作者系秭归县文联主席)

秭归小档案

●别名:归国、丹阳、夔子国、归乡、长宁、归州

●人口:38万人

●成员: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九畹溪镇、杨林桥镇。

●A级旅游景点: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5A),三峡竹海(4A),九畹溪漂流(4A),链子崖风景区(3A),月亮花谷(3A)。

●国家级非遗项目: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长江峡江号子

●舌尖上的秭归:秭归粽,春橙伦晚,秋橙九月红,夏橙蜜奈,桃叶橙,新滩百花桃,树坪椪柑,屈姑橙酒、橙醋、橙饼,屈姑脐橙饼,长江鱼,杨林包谷泡,磨坪腊肉,新滩嗦丢儿,萝卜饺子,干洋芋果果,酸芋头杆儿,酢肉,晒酱,麻酱胡豆,碎瓣豆豉。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古建筑群。

秭归文化名人谱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国亘古第一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楚辞创始人。所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衣被世代词人,成为中国文化最为璀璨的宝藏。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战国时鄢城(今湖北宜城市)人,屈原弟子。秭归归州汉唐即有宋玉宅,历代文人墨客自三峡过秭归,以《宋玉宅》为题多有吟诵。楚国辞赋大家,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

王茂元(?—843年),濮州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市)人。著名诗人李商隐岳父。出任归州刺史期间,于唐元和15年(公元820年)组织重修屈原祠。

郑万瞻(1880-1943),字云渠,新滩南岸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清末举人。曾任北京《中国报》主笔,是辛亥革命有功人员之一。著有《后云居馆诗抄》四卷。

杜镇远(1899-1961)号建勋,新滩北岸下滩沱人。毕业于成都铁路学堂。抗日战争期间,曾一年之内主持修建铁道361公里,创造铁路施工的最高纪录。抗战胜利后,奉命修复粤汉铁路。后任铁道部顾问工程师。

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1900年8月出生于秭归,祖籍湖南衡阳。著名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读书期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并成长为中共早期领导人。1927年春,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中共八七会议后,在湖南积极参加组织秋收起义。1928年2月,在汉口被逮捕杀害,时年仅28岁。

联咏秭归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秦赢撰联)

秭归文化极简史

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七千前)

经考古发掘,秭归朝天嘴古文化遗址为距今7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遗存。

周成王时期

(约前十一世纪末至前十世纪初)

熊绎建都丹阳。

约前九世纪中

秭归为夔子国。公元前634年,夔子国被楚灭,旋并于楚。

公元前340年

(楚宣王三十年)

屈原生于楚国秭归之乐平里。

公元前278年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是年五月五日,屈原自沉汨罗江。

公元2年

(西汉元始二年)

置秭归县,属南郡。

260年

吴分秭归北部置兴山县。

619年

(唐武德二年)

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

1953年

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982年5月

骚坛诗社恢复成立,谭光沛出任社长。

1997年11月8日

三峡大坝实现大江截流。

1998年9月28日

秭归新县城搬迁庆典。

2009年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

秭归加冕“中国诗歌之乡”。

主办: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

三峡晚报

策划:冯汉斌摄影:向红梅

本期协助:秭归县委宣传部

秭归县文联

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遗存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