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只为唤醒白色银幕的记忆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这些大型电影院的巨无霸电影放映机,一般人难得一见。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聂烽 付虹丽

通讯员刘娇 黎红燕/文

全媒记者黄善君/图


11月26日上午11时,当三峡地理采访组在当阳淯溪镇民俗博物馆采访时,一拨宜昌城区的客人走了进来,面对数千件藏品,这些客人惊叹不已。

看着客人们通过这些老设备和藏品找回曾经的记忆,站在一旁的贺宗耀非常开心,他觉得自己收藏电影设备的初衷达到了,“我的目的不是藏,而是为了用,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大家不忘老电影的作用,享受老电影的艺术。”

他将自己的电影人生形容是做好了两件事,“37年放映生涯是一件事,11年收藏生涯是一件事,我要做就要做好。”


电影放映生涯至今难忘《少林寺》放映场面


1973年,梦想变为现实,贺宗耀成为电影放映员,他觉得做好放映员这件事,必须要有毅力。

原淯溪区大堰公社放映范围,是丘陵兼山区,发电机、放映机、扬声器、电唱机和幻灯机这些全套设备加起来足有几百斤重,转战放映点时,“好一点山路板车拉,遇山间小路得靠肩挑背扛。”

贺宗耀也因此错过了儿女的出生,两个孩子出生时都不在身边,一个多星期后回到家,发现当了爸爸。

1973年到1985年,是他的黄金时代。

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乡镇以及农村娱乐方式匮乏,电影是人们为数不多的文化消费,每到放电影的时候就是周边的大节日。

最让他难忘的是1982年《少林寺》放映的时候,当时的淯溪镇电影院前排满了长队,2毛钱的高消费挡不住人们对武侠片的热爱,“每一场都爆满,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录像机、影碟机以及后来的有线电视、手机等移动端的出现,乡镇以及农村电影放映市场开始不断萎缩,“最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没有了观众。”

受大环境影响,放映队最艰苦的时候只有贺宗耀一个人在坚守,“当时有企业挖我过去从事设计工作,我拒绝了。”

为了将放映生涯继续下去并保证家人基本生存,他在镇上开了一家早点铺子,并联系了一帮人开始了流动影院的生涯。“从宜昌或荆门、荆州等地的电影公司租电影拷贝,然后开着车到各地乡镇电影院去放电影。”他说,“到松滋、京山,宜昌的枝江、秭归、宜都和五峰也都去过。”

电影拷贝租金一个月在500元至1000元左右,然后在每个乡镇租借电影院场地放映一天,一个月下来能够获得400元到800元不等的收入。


电影设备收藏家人从不理解到支持


尽管录像机的出现,加速了电影观众的流失,贺宗耀为了能继续自己的电影放映生涯,一度还开起了录像厅。

而且为了和电视剧抢观众,他还会专门订阅电视报,查看电视台播放港台武侠剧的时间,“这样就避开武侠剧的时间下村进镇放电影。”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2003年,当时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和电影放映队合并,成立了文化中心,乡镇电影放映慢慢也成了公益性,而且有了固定的场所和岗位收入,“我这才没出去四处放电影。”

不过早点摊点还在继续经营,这是家庭收入的重大来源,后来也成了他收藏电影设备的资金来源。

2009年他四处收集电影藏品时,老伴周友英十分不理解,认为他不应该把自己的工资以及家庭收入都投入到收藏里,子女也很不理解。

但是一次“登报”的机会改变了家人的看法。2009年他还在淯溪镇电影院更衣室展览藏品时,当地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过来拍了一张照片,最终在《湖北日报》刊发了出来,给予了非常正面的评价和高度的赞扬,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老伴当时也很兴奋,觉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从不理解变为支持我收藏。”

也是从这次以后,每次去外地收藏品,周友英也会陪着一起去,藏品运回淯溪后还会跟着一起打理。

周友英不仅支持贺宗耀收藏,还会去做孩子们的工作。他的儿子儿媳以及女儿女婿看到老人将所有收入都投进收藏,觉得不值,“老伴就给孩子们解释说,他这一辈子不喝酒,不吸烟,又不打牌,也不赌博,他这一辈子就这么点爱好,让他去搞去。”

此外,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不理解,他们来到电影展厅被震撼了之后,都会问起“单位给你拨了多少钱”,听说这是私人收藏后都认为这种做法不可理喻,“我就跟他们解释,好多收藏爱好者,把收藏的东西藏在家里,占地方不说,别人都不晓得,没意思,我就希望把这些东西摆出来供大家欣赏,让大家了解过去的电影放映历史。”

退休10年来,贺宗耀觉得收藏这件事必须要舍得花精力,“我坚持做下去,既是对电影的热爱,也是尽到一个老电影人的责任。”


分享电影艺术乐意看到游客在此找回记忆


贺宗耀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因为电影博物馆将会有更大的空间,他也在不断充实藏品,“仅电影杂志就还有几千册没摆进去呢。”

在贺老展厅的电影杂志展柜,有《人民电影》、《大众电影》、《上影画报》、《电影之友》、《湖北画报》等数百种杂志。

随便一本的封面就是满满的回忆:1978年第一期《人民电影》,封面人物是陈冲;1978年第五期《人民电影》,封面人物刘晓庆;1981年第六期《大众电影》,封面人物张瑜;1983年第三期《八一电影》,封面人物唐国强……

参观的游客们每认出一个封面人物,都会发出惊喜的感叹,一旁的贺宗耀就很享受这种感觉,“就是让喜欢电影的人,在这里找寻到回忆。”

“轻四型”会给游客播放黑白影片,把大家带回到遥远的年代在露天电影场上的人山人海场景之中。

2017年,当阳籍老电影人专门组织来淯溪参观电影展厅。一到电影展厅,见到这么多的电影机,有好多连他们都没见到过,“一帮老同事们纷纷握紧我的手,都由衷地感激我,说为我们这些放电影的人,留住了电影人的情怀。”

最让贺宗耀高兴的则是小朋友们来电影展厅研学,每次看到孩子们进到展厅后欢呼雀跃的样子,就会感到满足。研学的小朋友们通过观摩、介绍和演示,知道了过去的电影的样子,“他们那种求知欲让我觉得努力没有白费,他们通过这里学到电影文化并去传承电影文化,这就足够了,电影文化就不会‘断层’。”

如今,贺宗耀还在民俗博物馆打理电影展厅的日常工作,并负责影视资料的采集。他会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摄影和视频制作技术,经常给当地一些活动制作背景视频和小宣传片,“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只能靠死记硬背,刻苦钻研,付出了一定的精力,老伴和孩子都劝我不要这么拼命了,但是我想一个人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干到老,这样才让你自己不会老。”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