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健康 > 正文
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宜昌风正一帆悬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锚定“十四五”产业集聚集群 实现“一核两带多点”布局


宜昌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启用 全媒记者景卫东 摄

第二届世界健博会华强科技展区  全媒记者孙进 摄

宜昌医养结合示范单位葛洲坝颐福乐园  (颐福乐园供图)

清江边的宜都青林康养小镇  周星亮 摄

宜昌滨江江景。  全媒记者夏晓君摄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王军通讯员罗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将“健康中国方略”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务院印发系列规划和意见,从顶层设计上全面推进健康事业。

2020年6月,湖北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宜昌市委市政府根据文件精神出台了《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将大健康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

目前全市正建立“一核、两带、多点”大健康产业格局,加速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第三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8日在武汉开幕,包括安琪、人福、奥美、东阳光等在内的16家代表企业,将集中亮相健博会,展示宜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宜昌大健康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辐射鄂西南

“十三五”期间,宜昌市提出建设鄂西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全市硬件设施不断加强。

以市三医院结核病防治大楼、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市中心医院住院综合楼、市中医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市中心血站血液安全保障综合楼进展顺利。

加快推进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建设,全市救治网络体系和黄金一小时急救圈已初步形成。市中心医院大力推行精益医院管理,相继开展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等八大中心建设。市一医院持续完善心脏疾病诊疗体系,顺利通过国家标准版心衰中心、标准版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市二医院加挂宜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中西医结合特色得到彰显。市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三甲中医医院复评,获批成为全国第三批心脏康复中心。基层院前急救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各县市区均已规范建立院前急救站,实现乡镇卫生院急救站点全覆盖。

湖北省鄂西南(宜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市疾控中心(市公共卫生应急和重大疫情防控指挥调度中心)、鄂西南医疗用品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在加快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硬件建设的同时,启动“宜昌市智慧医疗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卫生健康专网和健康管理大数据中心,对接城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健康相关部门,整合健康数据资源,开展智慧化健康医疗服务。

全市通过远程医疗、远程会诊、远程示教系统,连通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在基层卫生机构探索开展慢性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应用,全面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保障水平。

建立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开发“宜健通”健康医疗服务微信小程序,实现“一部手机管健康”的宜昌模式,被湖南、青海等省作为样板参考建设本地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

在全省率先开通网上“云医院”,为市民提供网上就诊、线下送药等服务,自2020年1月29日上线以来,共有29家医院1104名注册医生参与全市网上接诊。

健康医药产业壮大规模走出国门

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具备较好发展基础,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健康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占地339亩的宜昌人福原料药生产基地已在白洋工业园开工建设。夷陵区恒安药业中药配方颗粒项目、长联药业冻干粉针剂项目(一期)、振远同康医疗防护用品公司民用级口罩项目已达产;平村众赢中医药大健康项目、喜立药用包装铝制软管生产项目正加紧推进。宜都市东阳光创新药、仿制药项目规划用地700亩,项目一期原料药工艺技术中心进入试生产阶段。枝江市湖北科林博伦新材料年产3万吨苯甲醇项目已建成并投产,湖北联昌氟苯精细化工项目、上海汇伦湖北制药有限公司高端原料药生产基地项目、宜昌磐恒科技树脂新材料项目、海门贝斯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高端医药项目、宜昌诺安制药公司年产4000万支滴眼(耳)液等系列产品生产项目等5个项目已完成供地。

抢抓疫情防控机遇,加快医疗防护产业发展。将口罩、防护服、防护面罩/眼罩等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链延链、补链方向。以提升医用防护用品质量水平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帮助企业申报FDA、CE认证,普及医疗器械质量知识,规范企业生产管理。

奥美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国材(湖北)医护用品有限公司通过欧洲和美国认证,产品已出口美国、德国、波兰、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地区。

湖北华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特种防护服转产医用防护服和KN95医用口罩,取得了防护服、N95医用口罩生产资质及FDA认证;海诗特医疗用品公司取得二类医疗器械资质和生产许可证;宜昌际华仙女服饰有限公司取得防护服二类医疗器械资质和生产许可证;茂隆瑞锦织业湖北有限公司取得防护服生产资质备案。

实施中医振兴工程,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依托宜昌市中医医院组建成立宜昌市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全市传统中医药研发平台。开展第二届中医名师和首届中青年名师评选活动。初步完成十四五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独活、玄参、天麻、黄精、杜仲、厚朴、皱皮木瓜等道地药材,积极开展“两品一标”认证,支持企业创建知名品牌。以中药材主产县市区相关龙头企业为主体,支持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种苗繁育和种植示范基地3个。

医养康养产业深度融合闯出新天地

“十三五”期间,全市医养结合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全市印发《全市养老机构分类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市直医疗机构与城区养老机构开展“一对一”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的通知》,医养结合模式加速定型,形成“养中办医、医中办养、医养融合、医养签约”等四种医养结合模式。其中,“养中办医”37家、“医中办养”64家、“医养融合”14家,164家养老机构与124家医疗机构全部签订了规范的医养合作协议,实现医养签约“全覆盖”。

出台《宜昌市城区医养结合机构补贴实施细则》和《关于鼓励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的通知》,明确了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床位、运营三类补贴政策标准,全年发放医养结合补贴金额达1000万元。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简报推介了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做法和成效。12月底,宜昌被省卫健委纳入5个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市之一、4个省级老龄健康服务体系试点市之一。

与医养并驾齐驱的,是与康养深度融合的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宜都宜红茶”“宜昌蜜桔”“五峰五倍子”等3件地理标志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为我市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国门奠定基础;“秭归脐橙”“宜都蜜柑”等2件地理标志获第二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金奖;建立《2020年度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孵化库》,梯次精准培育,新注册“宜昌木姜子”“金福红栀”“湾潭生漆”“长阳香菇”4件地理标志商标。

在加快本地康养产业融合的同时,全市积极引进康养产业项目,不断加大招商力度。新签约项目3个,协议总投资额5.2亿元。分别为云顶旅游康养项目(总投资3亿元)、湖北东方年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康养民宿项目(总投资1.2亿元)、康福医养结合项目(总投资1亿元)。跟踪在谈项目18个,拟投资86亿元,其中已来宜考察企业14家,达成意向拟签约项目10个,涉及签约金额64.96亿元。

不同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推动了全市“康养+旅游”“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而对普通市民来说,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康体消费的升级,还有全民健身的获得感。

2020年,宜昌市先后入围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市新建省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66个;城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场四馆”交付使用;全市26家体育场馆、城区30所学校体育设施免费开放;宜昌国际马拉松获评国际田联“铜标赛事”,蝉联中国田协“金牌赛事”。

锚定“十四五”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全省推动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是实现产业规模、集聚发展、创新能力、市场主体培育的“四个突破”。其中在全省全力推进的“十大重点任务”中,就包括加快集聚集群发展。

省发改委明确提出,要推动宜昌等地医用物资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打造集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医用防护物资生产集聚地。

宜昌如何加快集聚集群发展?答案是建设大健康产业特色园区。优化大健康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一核、两带、多点”的产业格局。“一核”即以主城区为核心,加强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和西陵区综合疗养示范基地等建设。“两带”即长江沿线健康医药产业带和清江康养融合示范带,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支持宜都生物医药产业园、枝江医用纺织产业园、夷陵生物医药产业园、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和远安国家基本药物产业园发展;以清江宜都段、长阳段为依托,重点打造“红花养生、青林养老、宋山医养、黄荆健身、柳津养老”等五大板块。各县市区要依托产业优势和山水资源,多点布局,建设一批医药小镇、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

此外,全市以建设全国一流的仿制药生产基地为契机,聚焦化学制剂、原料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医药用品、生物药及生物衍生品、康养医疗产业等六大重点领域产业链条,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生物医药龙头骨干企业聚集;不断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市场主体,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加大项目投入力度,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十四五”发展既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使全市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宜昌人福取得一类新药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新药证书和批件,填补了湖北省自建国来无1类新药上市的空白,也是全球近30年来上市的第一个精神类镇静药,标志着宜昌人福实现在国际制药领域的“总体跟随,局部超越”目标。

据了解,目前全市取得一致性评价品种19个,占全省已通过品种的55.89%,品种数全省第一。拥有大健康类高新技术企业3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市医药企业拥有国药准字号批号产品937个,列入各级医保目录的中成药和化学药制剂品种达46种。

数说宜昌大健康产业

截至2020年,宜昌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0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10.78亿元,同比增长0.35%。全年产值过亿元企业57家,其中过30亿元4家(宜昌人福药业、东阳光长江药业、安琪酵母、奥美医疗),过20亿元1家(东阳光药业),过10亿元4家,过5亿元9家。食品饮料产业加工产值达600亿元。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民营医院市场主体105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394家、健康管理市场主体459家、健身服务市场主体516家。全年新增民营医院市场主体8家,同比增长14.2%,新增养老服务市场主体17家,同比增长54.5%,新增健康管理市场主体68家,同比增长41.6%,新增健身服务市场主体6户,同比增长20%。

全市2020年新签约大健康产业项目245个,协议投资总额315.5亿元,协议固定资产投资额256亿元。其中食品产业新签约项目112个,现代旅游业项目(含康养)81个,生物医药(含医疗器械、机构)52个。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