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民生 > 正文
一个摄影师镜头下的长江:江水更清 “微笑”更美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江豚起舞

三豚齐驱

江豚“飞跃”

江豚探出脑袋

江豚戏水

一个“追豚逐浪”的摄影师

长江江豚,中国特有的珍稀鲸类物种,因其稀有又憨态可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水中大熊猫”。

数据显示,受人类活动等影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一度从20世纪90年代的3000头左右下降到2017年的1000头左右。

可在江豚摄影爱好者杨治吉的镜头下,近年来江豚数量明显变多了、活跃了。

今年57岁的杨治吉,从2019年接触摄影。常年在江边健身、休闲的他坦言:就是为了拍江豚才买的相机。

从2019年10月起,杨治吉就利用午休及周末、节假日时间在江边跟拍江豚。

“一开始江豚在镇江阁一带活动,后来又出现在葛洲坝紫阳段,去年城区长江段水域江豚分为了两拨,一拨在胭脂坝附近,一拨在江南紫阳。”杨治吉最热衷的江豚拍摄地在葛洲坝船闸以下水域,“约有5—9只常年在此栖息。”

经常拍摄江豚,杨治吉也摸索出了一些规律:通常夏天早上5至7点、中午1至2点、下午4至6点,冬季上午7至9点,下午2至3点,江豚会集体捕食,拍摄到江豚的几率更大。

“江豚活跃度与天气、气压等有关,晴天时活跃度明显更高一些,阴雨天、起风天不喜欢露头。”在杨治吉看来,江豚对河床、岸带、水质、噪声的变化都极其敏感。随着长江大保护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及修复岸线生态、排污整治等举措,使江豚栖息地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宜昌江豚“曝光率”逐年增加。

在杨治吉的摄影作品中,江豚或探出脑袋,或跃出江面,或捕食,或成群嬉戏,煞是可爱。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只有生态好了,江豚才会如此活跃。”三年来,他拍摄的江豚照片多达10000多张。

一次江中生死营救

今年2月,杨治吉还参与了一场江豚紧急大营救。回想起这段经历,他依旧激动不已。

2月9日中午,他和另一位江豚摄影者杨河,像往常一样在宜昌葛洲坝一号船闸下游拍摄江豚。忽然间,两人见一只江豚和两个漂浮的矿泉水瓶紧紧“挨在一起”。一开始,杨治吉还以为是江豚咬住了矿泉水瓶,但是仔细一看,江豚游动得很艰难,似乎想要摆脱掉矿泉水瓶。

“可能被缠住了!”杨治吉心惊。

情急之下,两人拨打了渔政部门的电话。很快,4名渔政执法人员驾驶冲锋舟赶到现场。

渔政执法人员抵达后,立即请求海事部门协调船舶减速,以免伤及江豚。待所有待闸船舶全部稳舵停航后,渔政执法人员立即开展施救。

此时,江豚还在水中激烈挣扎,而它的尾部被绳子紧紧缠住,渔政执法人员几次想要靠近江豚都没能成功。

几番尝试后,渔政执法人员只好顺着漂浮的塑料瓶,一点一点接近江豚,并将它的尾部拖离水面,小心翼翼地剪断缠绕在江豚尾部的绳子。

经过20分钟的生死营救,江豚终于获救,解除缠绕的江豚缓缓消失在江面。

“当时我们看到江豚身上有血,还以为江豚受伤了,仔细检查才发现是一位渔政执法人员为了解救江豚,剪刀不小心戳到了自己的手。”在这次营救中,杨治吉深深感受到,宜昌有一批和他一样热爱江豚、关心江豚的人。

“为了江豚能更好地生活,希望每一个宜昌人从自身做起,不向长江中扔垃圾袋、矿泉水瓶、鱼线等垃圾。也许你一个善意的举动,就能挽救一条江豚的生命。”杨治吉说。

两个月后,杨治吉偶然拍到了这只获救的江豚,这让杨治吉激动不已。

“尾部有受伤的痕迹,和我们之前救援的那只痕迹一样。”4月9日下午,杨治吉没想到能再次遇到它,难掩激动,“尽管看上去伤还未痊愈,但恢复得不错。”

杨治吉说,江豚日益增多,是宜昌实施长江生态修复、十年禁渔,城市生态环境优化的最好佐证。

三年间镜头追逐江豚的日子,他越发感受到宜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市民保护长江生态的意识也越来越浓。这些年,除了喜爱拍摄江豚的宜昌人越来越多,还有更多来自北京、武汉、江西的摄影爱好者为江豚而来。

保护江豚就是践行“两山理论”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说,保护长江江豚既是践行两山理论,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宜昌市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宜昌长江段水质和生态显著改善,昔日“化工围江”,今朝“江豚逐浪”。修复的不仅仅是水质,全域复绿的全面推进,绿色与生命、生态、生活从未如此紧密相连。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清江、黄柏河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示范案例。宜昌在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考核中实现“三连冠”,并荣膺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的称号。

长江大保护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下一步,宜昌将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突出抓好长江、清江、三峡库区等流域性、区域性生态保护修复,打好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

力争2025年,宜昌初步建成磷化工产业集群,基本消除城区和县级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口、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生活垃圾焚烧占比提升至70%,完成造林绿化1.86万亩、森林质量提升28.18万亩,真正实现与江共美、美美与共。

记者邓超 王红玉/文 杨治吉/图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