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民生 > 正文
地下的管网可容纳一辆小汽车通行 ——海绵城市改善城市综合症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宜昌2000多年的建城史,与水息息相关。域内共有集水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的河流164条,年降雨量丰富。

水的滋养赋予了山灵水秀,生态丰饶的自然财富,也带来了堵、涝等“城市综合症”,更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水体资源被污染,成为黑臭水体。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却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高度考验着城市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给宜昌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对居民生活有些什么影响?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城市中的道路、河道、公园、绿地等多个海绵型项目,一探究竟。

  黄河路为啥不再“看海”?

   沙河水系综合治理让易涝的黄河路重焕新生 景卫东摄

5月9日下午,宜昌主城区夜明珠黄河路口,车辆和行人正根据信号灯有序通行,虽然连续降雨,但道路上干净整洁,看不到水流和积水洼。

“一下大雨就不敢出门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居住在明珠花苑小区的望先生告诉记者,就在两年前,黄河路口还是有名的城区“看海点”。大雨淹、小雨涝;车辆熄火,行人涉水是常见的场景。

黄河路的变化,周边的居民看在眼里,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改变与城市的海绵项目,有着密切关联。

时间回溯到7年前,位于夜明珠的沙河河道淤积严重,水葫芦铺满水体,沿岸违建更是围住沙河水岸,成为了一片垃圾场,4.5公里水域黑臭恶化,基本失去了自净和蓄水功能。

不远处的黄河路,管道雨污合流,排水管道不堪重负,强降雨后,积水都聚集在路口洼地,无处可排。

2016年,沙河综合整治项目开始启动。通过驳岸工程对河床进行“再造”,拓宽河道较窄的区域并对河道两侧岸坡进行修整,沙河的水面宽度增加了一倍。这不仅更利于行洪,也让河面景观更加优美。

对密布水面的水生植物和垃圾累积清漂总面积达15.6万平米,清淤37万方,12个直排沙河的大型排污口被封闭截流。

随后,黄河路排水明渠工程启动施工,改造323米的明渠,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直排进入沙河。污水进入到沙河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入水域。

记者看到,在沙河水域,一方方的格宾石笼过滤体系,与水景浑然一体,对雨水进行过滤的同时,还给水生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维持河道的生态平衡。

作为城市海绵项目之一,沙河公园驳岸步道均采用透水材料,利用植草沟收集雨水,实现生物过滤,沿途香樟、栾树、红叶李、紫薇等各类绿化树木已经长成规模。亲水步道与景观绿道交相融合,为游客提供一个集散步、休憩和观赏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公园。

如果将城市想象成为一块庞大的弹性海绵,各个生态水域有孔隙相连,既能蓄水吸水,也能排水净水。沙河和黄河路的变化,只是宜昌推进海绵城市的一个局部缩影。

城市中,还有更多“海绵”孔隙在不断生长。5月初,城区果园一路内涝治理工程启动施工,地下的管网直径宽达3米,可以容纳一辆小汽车通行。

 卷桥河湿地公园漂“生态浮岛”  

磨基山公园西侧,卷桥河湿地公园建设如火如荼,工人们刨坑栽树、铺装仿古地砖,一派忙碌的景象。

江苏省建筑园林设计院副院长李澈告诉记者,“海绵”是一项系统工程,更在细节之处体现。考虑海绵体功能和景观有机融合,设计师们选用了香蒲、千屈菜、梭鱼草、美人蕉、蓝花鸢尾等品种,既有良好的美观性又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在河道弯曲之处,水流速度慢,积水太久水质便容易下降,设计师们还在弯曲处增加了几处生态浮岛,利用“岛上”的水生植物培育微生物,消解水中的污染物。

李澈说,既有梯田式的原生态河岸,用于雨水的收集和净化,保护河岸景观;又有可下渗的沙砾铺装、透水混凝土广场和生态停车场,整个湿地公园如海绵般富有生态弹性。

2020年,宜昌市政府印发《宜昌市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

长江支流柏临河前坪漫水桥下,一只白鹭正在岸边淡定散步,河边大片边坡杂草已清理干净,只待撒草籽种芦苇;前坪漫水桥下,几名工人正在铺设石笼;生态净化湿地的基础大部分已经整平,铺上了碎石。

为有源头活水来。宜昌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清江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江北城区两河六库连通工程输水隧洞全线贯通……通过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重塑健康自然弯曲河湖岸线和生态驳岸。

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宜昌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控制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环境。加强河道岸坡绿化和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护,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城市滨水空间,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让城市“血脉”生机盎然      

 总占地12公顷的运河公园入选全国十大最美海绵城市工程 景卫东摄

“海绵公园”,就是在公园改造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近年来,宜昌大力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在各个绿化建设项目中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打造全新的绿色空间。

水系激活让水域“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宜昌,正让城市“血脉”重现盎然生机。

家住港窑路片区的市民杜云燕说,她每天都要抽时间和家人到运河公园遛弯锻炼。公园健身步道是透水混凝土铺设的,下雨后能迅速恢复干爽。

入选全国十大最美海绵城市工程的运河公园总占地12公顷,其间串联不少丘陵山地中的洼地、废弃的鱼塘。经过巧妙的设计,使洼地、鱼塘成为水体净化器,并引入林丛、栈道、廊桥和亭台,通过最少的干预,使之成为城市的“生态海绵”。

运河公园水域设计负责人告诉记者,运河公园探索了一种将城郊农业景观转化为城市“绿色海绵”的设计路径。项目充分尊重和利用场地的特征,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修复生态系统,将现状废墟般的城乡结合部景观,转化为城市绿色海绵体,具有调蓄雨洪、净化河水、为生物提供生境,同时能满足日常市民休憩需要的优美景观。

目前,宜昌已经拥有沙河公园、卷桥河湿地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等一批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更新,自我循环的生态“过滤器”。黄河路、伍临路等曾经的城区易涝路段,都因城市水域的通畅,而得到了改善。

“与普通公园相比,海绵城市公园更能有效把控雨水,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这便是它的‘呼吸吐纳’”。宜昌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充满生机的活水,让整座城市气质更灵动、人气更足。如今,在运河公园,每逢夜晚及周末便游人如织。

一处处黑臭水体成为生态公园,一条条易涝道路展现新颜,这就是海绵城市带来的神奇改变。

(三峡晚报记者何凡)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