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宜昌抗美援朝老兵讲述:战友把我从弹坑中背出来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读书看报仍是老人每天必做的功课。

身着戎装的韩啟钦英姿飒爽。

韩啟钦老人在抗美援朝中获得特等功嘉奖。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何凡文/图

核心提示

国庆假期,不少宜昌市民带着孩子观看热播电影《长津湖》,震撼的战争场景和志愿军战友的情谊,深深打动了观众,给大家上了一场饱含爱国精神的心灵洗涤课。

在零下30摄氏度的苦寒之地,身处一颗黑土豆都能当宝贝的艰苦环境,面对全副武装、后勤补给充足的美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怎么打赢这场“为了后代”的战争?

韩啟钦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1师91团的一位老兵,在上甘岭战斗中,他冒着猛烈的炮火向敌人还击,在金城阻击战中,挖掘冻土工事,经历了冰与火的考验。

因为在战争中被火炮震聋左耳,记者采访96岁的韩老时,不得不借助纸笔和其家人的帮助。这位荣立特等功的老兵向记者回忆,在朝鲜战场上,人民子弟兵是如何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美援朝战役的胜利。

从贵州剿匪到朝鲜战场

他是“见过阵仗”的老兵

《长津湖》电影里,牺牲的炮排排长雷睢生让观众印象深刻。

事实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炮兵作为火力支援的骨干力量,面对高度现代化的强敌,凭借明显处于劣势的装备,沉重打击了敌人,自身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韩老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名炮兵。

出生于宜昌秭归县香溪河农户家庭的韩啟钦,从小就随着大人在鄂西山区走山访岭,靠修补铜器首饰谋生。

1949年,24岁的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队伍参与贵州剿匪战斗,因为读过几年私塾,能够学习测量,于是加入了炮兵排。

“贵州剿匪打了一年多,山地多,环境复杂,但我们战斗非常英勇,而且在行军和战斗中纪律非常好,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护。”韩老回忆说,他在火线中入党,并带头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被授予二等功。

1951年3月,韩啟钦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1师91团重炮连的战士,迈过了鸭绿江,此时,抗美援朝战场已进入第四次战役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正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防御战役。

韩啟钦也是“见过阵仗”的老兵,但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仍超出了他的想象,回忆起牺牲的战友时,眼眶仍不时被泪水打湿。

一米深的土被震松

六名战友先后牺牲

硝烟弥漫的阵地,血肉粘壁的堑壕,黑暗憋闷的坑道,干涩难咽的炒面,呼啸而来的枪弹、炮弹、炸弹在身边炸响……这是电影中的场景,但真实的战场,比电影中的更加残酷。

让韩啟钦终生难忘的一幕,出现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他和战友们,在猛烈的炮火中,向敌人还击。

当时,韩啟钦所在的炮兵连队接到上级指令,要求炮兵阵地实施穿插作战,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进行精准打击,“一边冒着敌人炮火,一边寻找勘察合适的阵地位置,而且开炮后就要立即转移阵地。”

激烈的战斗中,敌方炮弹在身边几十米远的地方炸响,子弹从头顶、身边呼啸而过。“阵地上震松的土有1米多深,脑子里嗡嗡直响,身边的战友面对面都看不清楚,一枚炮弹落下,人说没就没了。”在作战中,韩啟钦所在连队的连长、4个排长及通讯员先后牺牲。

韩啟钦也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距离最近的一次,在阵地转移过程中,为保护运输迫击炮的骡马,他被爆炸的气浪推进弹坑,当场休克,被战友从坑中抢救出来,背了几里路才苏醒,也因此留下了左耳失聪的后遗症。

事后统计,上甘岭战役中的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联合国军”对志愿军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在铁一样的冻土中

硬挖出几百米战壕

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

这一幕,让美军震撼,让国人热泪盈眶。

在韩啟钦的记忆中,朝鲜寒冷的天气,让不少衣衫单薄的志愿军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挖战壕是炮兵必须要做的日常任务之一,但在冬天,地上的冻土比铁还硬,一镐下去能把虎口震出血,泥土才一个白印子。”韩啟钦说,在这种情况下,握着带血的铁镐,硬是挖出了数百米的战壕,顺利完成任务。

电影中,志愿军战士分吃已冻成黑色的土豆,在战场上,韩老和战友们同样也是渴了吃口雪,饿了就吃炒面,为补充维生素,战士们四处挖野菜,有的战友吃了野菜后,连续拉肚子,但还在坚守火线,挖掘壕沟。

金城战役前夕,身为班长的韩啟钦带领全班战士用简陋的铁镐在天寒地冻中抢筑工事,成功完成筑城任务,为艰巨的金城阻击战役胜利打下坚实基础,为此荣获三等功一次;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第三十一师给韩啟钦颁发的嘉奖令已经泛黄,其中写道,韩啟钦同志在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工作积极负责,维护纪律,应予立特等功。

对于这些军功嘉奖,韩啟钦极为郑重的保存着,他说,“我受的伤和功劳又算得了什么?真正的英雄,他们都没有回来。”

能活下来已经非常幸运

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

《长津湖》中有一个镜头,我们为什么要打仗?

“指导员梅生”说,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他手中不停地抚着女儿的照片,带着无尽的缱绻眷恋。那是一个父亲保护女儿的勇敢,也是一个国家保卫自己人民的坚决。

对土地和亲人的爱,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牺牲的英雄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生还的英雄则用行动来建设祖国。

1963年,韩啟钦所在部队面临调整。担任炮兵连上尉连长的韩啟钦本可以申请留在城市找一份好工作,但他主动要求回到秭归老家。韩啟钦说,现在和平了,我的家乡还是贫困县,我是一名党员,要把下半生奉献给山区老家。

于是,韩老回到条件艰苦的鄂西老家,在贫困山区投身三农建设、为发展地方经济挥洒汗水,一干就是30年。直到现在,当地的茶农还记得他带病改造茶山的感人事迹。今年96岁的他,和老伴居住在公租房里,却坚持数倍缴纳党费。

得知韩啟钦是一位军功赫赫的志愿军老兵时,单位同事和邻居都非常惊讶。韩啟钦的子女也表示,虽然知道父亲是志愿军,但在生活中,极少听老人讲起当年的事情。

“比起那些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牺牲的战友,我能活下来已经非常幸运,对现在的生活,我非常满足。”韩啟钦和老伴生活简朴而恬静,木柜子和桌子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

虽然视力和听力都已不方便,但观看新闻联播,坚持用放大镜读书看报,依然是韩啟钦每天必做的功课。他说,“看着家乡的变化,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我是打心眼里高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深深为在党领导下的中国而自豪。”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