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正文
“宜昌造”除草剂畅销全球的启示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何凡

核心提示

6月4日,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所在的猇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被授牌,成为全省仅有的精细化工产业类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里也是全球农资市场今年的关注焦点——兴发集团草甘膦生产线的所在地。

今年5月来,从美国、巴西到国内的农资市场,都在紧急采购一样产品——草甘膦。然而市场现货难求,草甘膦价格从去年的每吨约2万元,翻番至每吨4万元左右。

作为全球使用最多的除草剂品种,草甘膦广泛应用于稻麦、水稻、橡胶、桑、茶、果园及甘蔗地等,目前占全球农药总用量的15%,占全球除草剂总用量的30%。

目前全球草甘膦产能约为110万吨,除了38万吨海外产能,其余约70万吨产能全部集中在国内。随着草甘膦产品成为“香饽饽”,拥有18万吨/年产能的宜昌精细化工行业龙头兴发集团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市企业。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几年前,兴发集团的草甘膦生产线,面临着搬迁拆除的难题。

弃与留异常艰难的抉择

作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在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区看不到烟囱林立、罐塔遍布、管道纵横,更没有气味刺鼻、污水横流,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批批用白色编织袋包装好的草甘膦产品,从这里生产出来后,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出口到全球各地。

在国内整体产能缩减的情况下,草甘膦产品成为“香饽饽”,拥有18万吨/年产能的行业龙头兴发集团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市企业。多家证券机构给予“看好”评级,股价走出一路上扬行情。

为何兴发集团能够一枝独秀?还要从5年前,宜昌破解“化工围江”,实现“腾笼换鸟”,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脱胎换骨说起。

2018年,为破解“化工围江”,宜昌推动当地最大的化工企业——湖北兴发集团从长江边拆除、腾退,7万吨草甘膦及甘氨酸生产线装置正位于紧临长江的宜昌园区。

当时兴发集团在宜昌园区共有22套生产装置,资产金额达12亿元。对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个异常艰难的决定。

是山穷水尽,还是机遇挑战?企业管理层陷入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搬,必须搬。只有涅槃重生,才有柳暗花明。

兴发集团毅然启动临江7万吨草甘膦及甘氨酸装置搬迁,在搬迁的过程中实施改造提档升级,全力转战高附加值产业。成功开发了草甘膦原药、制剂、水剂等系列产品,将草甘膦产能规模提升到18万吨/年,稳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成本消耗和清洁生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9年,长江经济带7省市地方“三磷”专项排查工作结束,结果显示6家草甘膦行业的企业存在生态环境问题,涉及产能达31万吨,占2018年全行业产能的43%。多家企业面临停产整顿,而此时,兴发集团已作为我国首批通过草甘膦环保核查的4家企业之一,牢牢掌握了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市场。

脱胎换骨后的兴发集团,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405亿元、利税12亿元,业绩创历史最好水平。

升与降新旧动能的转换

兴发集团的转型之路,也是宜昌化工产业“涅槃重生”的缩影。

5年前,宜昌的长江岸线面临着“化工围江”的窘境。宜昌以雷霆之势进行“关改搬转治绿”,134家沿江化工企业被纳入计划。

宜昌的化工产业,还能继续担当重任,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擎天一柱吗?

画出蓝图,一绘到底。宜昌“关改搬转”的决心坚定,同时谋定后动,明确指出,“清零”背后不是对化工企业一关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化发展。对化工产业规划早谋划、细扶持提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2017年初,宜昌成立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课题组,探访上海、江苏、河北、云南、贵州等地,为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寻找良方。

出台20多个规范性文件,引领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

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30亿元股权基金,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从低端向高端跨越,促进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近2500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成提高至6成。

如今,宜昌岸线复绿,水清豚跃,这边风景独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考核中,宜昌市连续三年考核排名全省第一。宜昌精细化工占比从不到18%提升至超过36%,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41.9%,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成功实现“V型”反转。

危与机柳暗花明的新生

有了政府的良方,更离不开企业的担当。

宜昌的化工企业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对环境和行业的担当,化危为机,把搬迁作为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脱胎换骨,借势摆脱无序竞争、产业附加值低的低端市场,趟出了一条高技术、高效益、低排放、低污染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宁波大学特聘教授、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原主任翟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盛赞,“宜昌的化工企业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全国化工转型提供了样板,发挥了龙头效应。”

关闭了临近长江的22套生产装置,腾退出900多米长江岸线、800多亩土地。兴发集团清醒地意识到,保护长江,企业不能只算经济账,且腾退的不仅是岸线资源、生态资源,也是为企业腾出精力、腾出空间,实现动能转换。

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说:“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改变过去拼资源、拼消耗、拼生态的粗放发展方式,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建立从前端研发到终端市场的产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化工产业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方向转化。”

三宁化工投资100亿元,实施搬迁转型,淘汰工艺相对落后的尿素厂,新建60万吨乙二醇项目已投产,实现从煤炭到乙二醇产品的高效清洁转化,并建成湖北首个5G智能化工厂。

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过转型升级,产能扩大7倍,产品种类翻了3倍,已成长为全省最大的水处理剂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和周边企业实现了“以废治废”,走上循环发展之路。

一批化工企业成长为细分领域“小巨人”“隐形冠军”和行业龙头企业,为打造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蓄力赋能。

重回峰值,不仅是数字上的回归,更是发展内涵上的演变,是新旧动能的转换,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生”。

粗与细绿色发展的引领

以前化工产品按吨卖,粗放型发展,低利润,在低端市场无序竞争。现在改为按克卖,加大黑磷、石墨烯等先进二维材料研发力度,研发力度,推动化工产业向新能源、光电信息及生命健康领域突破性发展,牢牢把握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的高端市场。

通过环环相扣、产业互补,宜昌打开了一扇通向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的大门。宜昌化工产业结构也实现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源粗放利用的局面,彻底摒弃以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逐渐转向创新引领的新路上来。

在宜昌新材料产业园生产线上,离子膜烧碱用来生产草甘膦和特种磷酸盐,副产的氯气成为生产草甘膦的原料;生产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生产有机硅,副产的母液生产氯化钠,氯化钠又返回来用于生产离子膜烧碱。有机硅副产的盐酸生产氯甲烷,氯甲烷又用于生产有机硅。

这种产业循环发展的模式,实现综合利用率95%以上,不仅大幅度降低了能源消耗,也提高了综合效益,年增效益3亿元以上。

围绕全市高端化工产业集聚区和布局转移目的地目标,进行“错位”优化。

今年4月,位于猇亭化工园的总投资50亿元的湖北电子化学品专区授牌,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5万吨产能,实现系列电子化学品替代出口。当阳坝陵工业园,以华强化工为龙头企业,转型发展新型肥料、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投资33亿元的华强化工转型升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投产后,可实现液氨、LNG、尿素等多样化复合型产品结构。

新旧动能的转换,不仅要从创新上要效益,更要培育产业链条,形成循环互补的经济生态,将生产链条吃干榨净。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和宜都化工园作为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的两大核心园区,按照“循环化、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要求,坚持高标准设计、全要素配套理念。

根据《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25年)》,到2025年,宜昌市化工产业将向绿色、安全、低碳、智能、可持续方向转变,宜昌将建成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华南绿色工业创新联盟首席专家叶代启说,宜昌为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走出了一条非常好的路子,将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