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界岭笔锋洞 分乡“小黄龙”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层层金色“梯田”间由绿色菖蒲点缀,美不胜收。

洞内依稀有前人居住痕迹。

这片区域被当地人称为“小黄龙”。

夷陵区分乡镇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也藏着诸多的神奇与未知,多样化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总是吸引人去探秘。

分乡与当阳接壤的百里荒是一派北国风情,很巧合的是山顶有帐篷、更有人养马,被人称之为南方的草场,也能见到“天茫茫,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而三峡地理记者曾经探访过的棠垭天坑又是喀斯特地貌,让人惊奇;与远安县嫘祖镇接壤的界岭村笔锋洞溪,惊现九寨沟黄龙沟景观,当地人称之为“小黄龙”。

2月26日,天空被云遮掩得密不透风,抵达界岭村时已是中午饭点,虽然赶时间用过午餐再去采访似乎是唯一的选项,保康至宜昌公路边界岭农家乐的饭菜,也能催动食欲。

中午用饭耗时并不长,却为探访笔锋洞淋雨埋下了伏笔。

险路和大雨劝返同行人

向导吴胜明就住在界岭村去笔锋洞的路边,他见到记者一行就说:“今天有没有搞头哦,在冒雨呢!”

他的爱人则在一旁看到天空中已经开始飘着小雨,就建议记者选个天晴日再去探访。在记者的坚持下,吴胜明带着一行人出发了,临走前其爱人一直叮嘱着要注意安全。

很快采访车到达了公路的终点,界岭村7组村民谭开林的稻场,这里人迹罕至,只能是徒步下沟。

笔锋洞就在谷底,与近在咫尺的棠垭天坑有着惊人的相似。《三峡地理》曾经写过《棠垭天坑的地下世界》,顾名思义是天坑下的溶洞奇观了。

去笔锋洞的路是下山石头垒砌的台阶不规整,在慢慢增大的雨势中显得异常湿滑,一同踏访的实习生只能横着脚板走路。吴胜明看到后,开始暗示对方折返,果然等到一处70度下坡时,实习生终于带着几丝遗憾原路返回。

记者一行继续顺着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的台阶下行,而此时雨点也逐渐变粗……

当走到一个炭窑遗址平台时,吴胜明带着记者到悬崖的边缘,指着幽深的峡谷称:峡谷这个洞口下面的洞就是笔锋洞了。由于他患有眼疾,遭遇大雨无法带记者下谷,于是就在平台处等着。

这片区域正在申报国家森林公园,因此被当地严密保护起来。笔锋洞区域竖着“禁止徒步探洞”之类的警示牌。只是这里的诱惑力太大,景致太美,总是有人偷偷摸摸下来探访。

去笔锋洞的路是羊肠小路,实际上是百多年来被山中砍柴人踩出的小道,因此向导吴胜明反复叮嘱记者一行要注意安全。

木梯的两头被铁丝绑在树蔸上。这些看上去年代久远的木梯,让人很是担心,但是踩上去后才知道其材质异常坚硬,根本无需担心,只要手中抓牢、脚下踩实似乎问题不大。不过向导吴胜明还是坚持一次只能一个人踩着木梯下去,因为他怕木梯无法承受两个人的重量。

就这样,记者一行用后背向前的方式下完了约10个木梯,终于到达谷底,抬头仰望,200多米的高度是我们如猴子一般攀爬下来的,此时雨势已经达到最大,一行人都成了落汤鸡,尤其是毛衣和秋衣都被淋透,粘在身上又冷又难受。

洞外景观远比洞内震撼

界岭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见到记者时就曾说,笔锋洞洞外的景观比洞内更震撼。到达谷底的记者一行4人,发现工作人员所言不虚。

大家都是第一次探访笔锋洞,好在前往洞口的路是溯溪而行,并不难走,此刻已下起了淅淅沥沥的中雨,雨滴敲在伞上嘣嘣作响。

顺着小溪逆行,记者有了重大发现!

小溪中惊现了犹如九寨沟黄龙沟以及“钙化池”一样的景观,虽然气势没有九寨沟那么恢弘,但是小溪犹如层层叠叠梯田的造型从上游一直蜿蜒到下游约半公里长,让人感到震撼无比。

小溪是从笔锋溶洞内溢出,而笔锋洞这一带又是喀斯特地貌,因此洞中的钙被水带了出来,通过小溪的流淌在小溪中得到了保留,水流的姿势就是小溪的造型,最终形成了类似黄龙沟“钙化池”那样的景观。

刚从洞中流出来的小溪的色是黑的,陪同采访的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系沉淀物蝙蝠粪便的颜色。等流程超过100米后,溪水变得清澈无比,犹如拾级而上的梯田呈现金黄色,有的似莲花绽放,花瓣边缘有绿色的菖蒲、青苔。

此溪被称之为笔锋洞溪。许多去过黄龙的人称笔锋洞溪是浓缩型的小黄龙。

笔锋洞溪何以成为黄龙一样的景观呢?当地人曾咨询过专业人士,得出了专业的解释:由于笔锋洞溪的水全部是由溶洞里流出,夏季没有山洪,水量始终恒定在一个流量,因此被钙化的溪水日积月累附着停留,就形成了梯田一样的造型,如果夏季有山洪,被钙化的小溪景观可能被洪水冲毁。

距离笔锋洞最近的村民谭开林介绍:笔锋洞溪能够有这样的景观,是因为笔锋洞的天然岩屋分流了周边的水,避免了夏季的山洪冲向笔锋洞溪,“我们村里很注重保护生态,你们看这周边的树有多粗,就知道我们有多少年没有砍树了。”

走完处处都是景观的小溪,重点就是巨大的岩屋,这里也是小溪的发源地。只见篮球场大小的地面被岩屋遮顶,岩屋外春雨不紧不慢,在岩屋内却十分干燥。

从洞口登上一架10步的木梯就进入洞内,洞内是宏大的大厅,再上十多步木梯就登上了第二层。在第二层有一个32步的板梯,据称是山上圆通寺和尚在此修行时的遗留,爬完32步板梯就是洞中的第三层,用块石垒砌的大门,据称早前还有门板门栓。

在第三层有一个洞口,站在洞口能将洞外风景尽收眼底,早春人迹罕至的深山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小溪沟曾是

周边村民的“食堂”

笔锋洞究竟有多远?通往哪里?都是未解之谜,当地人并没有真正将山洞踏访完毕。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笔锋洞的不远处就是西北口水库,此前下坡的平台处就能看到西北口水库的一角。

据记载和传说,在古时候笔锋洞人活动的痕迹很多。谭开林介绍:不知什么原因,附近山上圆通寺的笔锋禅师要在人迹罕至的笔锋洞内修行。

这一点也被记载进了笔锋洞森林公园的简介中:建于元代的圆通寺的禅师,在笔锋洞修行而得名。

谭开林很是疑惑:笔锋洞里的32步天梯是如何从山上运到山下并安装在洞内,“这32步的超长天梯至今保存完好,才将上中下三个洞,洞洞相通变成现实。”

笔锋洞周边的圆孔都是原来修楼的柱基,今年74岁的老谭记事时经常在笔锋洞玩耍,上面有柏木的地楼、板壁墙,很多都被熬硝者当做燃料烧了。

如今笔锋洞的溪水清澈,在金黄的梯田和莲花造型的池中依然能见到泥鳅一样的小鱼,游的速度很快。终因雨下的太大,无法继续拍摄,浑身被雨淋透的记者探访笔锋洞之旅只能草草收场,返程的路途似乎简单许多,对于背着沉重摄影设备的记者来说却是大考。等到记者赶到谭开林家时,随行的人已经烤上火、吃上瓜子花生了。

谭开林的老伴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笔锋洞溪沟里的鱼非常的多,“中午饭时刻,老谭每天都能钓上1到2斤土鱼。”听到讲起他的故事,在旁边屋里的老谭快步走了过来,补充道:“我那个时候年轻,下笔锋溪去20分钟,回来40分钟,哪像你们要一个半小时哈。”

那个时候家里荤菜不多,好在谭家和笔锋洞近,因此到午饭前老谭就会去溪沟里打鱼:一条线拴3个钩,用蚯蚓钓鱼一条鱼起水时另外的钩上一定有钓到尾巴和其它部位的鱼,“鱼真是叫多,很是改善了一家人的伙食”。

大山里的人更懂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溪沟里的鱼,山林里的蘑菇、药材、野果就更是一家人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于这一点老谭很是感恩笔锋洞溪。

提前返程的向导吴胜明因为当了“逃兵”有些难为情。他介绍:以前在笔锋洞溪沟里钓鱼时看到过30只猴子。“这些猴子的胆子不是一般的大,猴子偷我带的零食吃,以至于带东西不能放在地上或挂在树上,只能随身带着。”他说,“结果占不到便宜的猴子拿石头砸我,简直像顽皮的孩子一样。”

显然,周围的村民都很感恩笔锋洞溪,感恩这重重大山,不仅能够提供食物,而且还有七叶一枝花、金弹子等药材,在以前是村民家中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如今这里依旧有这些药材,还有大量的楠木,当地良好的生态,也吸引了众多猎奇的人。

●撰文:黄善君实习生:郭冬儿

●通讯员:毛传新阮国丰

●摄影:黄善君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