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时政 > 正文
三年补齐短板 宜昌要“擦亮小城镇”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三峡晚报全媒首席记者郑岚

补齐我市小城镇建设管理短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丽宜昌,让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龙头。近日,《宜昌市“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发布,我市拟用三年时间,全市乡镇将普遍达到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国道、省道、河道、景区沿线乡镇全面整治提升,形成一批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的美丽城镇,“擦亮”小城镇,让全市小城镇景美、业兴、更宜居。

补齐短板,擦亮小城镇

小城镇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在城乡建设提速的当下,一些小城镇面临着综合治理统筹不足、公共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滞后、管理水平不高、特色缺失等突出短板。根据方案,宜昌将以推进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从规划设计、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治理水平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让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龙头。

补齐规划管理短板。宜昌将以县市区为单位,科学编制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规划(方案),构建“大城小乡”新格局。

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强化长效保洁,推行网格化管理,落实路长制保洁;加强污水治理,加强公共水域保洁,开展河道、沟渠等公共水域综合整治,逐步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整治城镇秩序。以房前屋后、背街小巷、老旧居民区、集贸市场等区域和公共空间为重点,全面整治乱堆乱放现象;整治沿街立面。推进沿街立面适度改造,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沿街风貌;整治沿街线杆,治理“空中蜘蛛网”;传承传统风貌。保护小城镇空间格局、传统风貌、街巷系统和空间尺度,注重整体风貌设计,注重采用当地传统技术和乡土建筑材料,坚持山、水、城、人有机融合,有计划地改造乡镇房屋,及时修缮维护传统街巷和建构筑物等历史要素,使乡镇特色风貌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集镇窗口形象。注重利用古树、古井、历史建筑等传统要素,采用微改造、微更新方式,加强入镇通道、重要街区、重要节点的环境整治和建设。加强对老街巷、老厂房、老院子及周边农田整治改造利用,积极打造美丽庭院、美丽街区、美丽河湖和美丽田园。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快网络设施数字化建设,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推进“智慧城市”向小城镇延伸,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便利店、超市、集贸市场等便民服务设施,提升餐饮、宾馆等服务水平;加强具备生产功能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国道、省道、过镇区路段大中修和提档升级,完善镇区路网;统筹各类市政管线敷设,完善供水、排水、污水、供电、燃气、通信、公厕等设施及管网建设。加强供水设施改造,提升供水质量。统筹水系、健身步道、绿地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植树增绿、见缝插绿,提升镇区绿化景观。

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巩固提升拓展脱贫产业,推进镇(乡)域产业集聚,因地制宜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特色产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发展农村新型电子商务。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乡贤回归创业。

补齐治理水平短板。以乡容镇貌、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为重点,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延伸至乡镇,物业管理服务与乡镇社区治理有效结合。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和执法向乡镇延伸,加强基层站所队伍建设,提升乡镇管理和服务乡村的能力,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分步实施,每年千万奖补

我市将建立宜昌市“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具体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县市区是责任主体,乡镇负责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据悉,在三年行动中,我省各级将加强资金保障和指导检查,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并将“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纳入省乡村振兴工作考评范畴。

我市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结合交通、水利、市政、产业园区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系统谋划项目,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擦亮小城镇”项目库,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资金以及土地增减挂钩交易收益、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用于美丽城镇建设,补充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积极申请乡村振兴贷款,大力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参与美丽城镇建设。将“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纳入乡村振兴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奖补资金,对美丽城镇建设工作实施奖励。引导公众参与,加快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