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黄牛棹歌 地辟天开指顾中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百里荒步游道

童梦小镇

南岔湾石屋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冯汉斌文/图

承载了宜昌两千多载历史文脉的夷陵,是一个内涵丰富、自带光环的地理大词。太史公之《史记》,最早将其载诸史册: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但要廓清其蕴涵的全部之意义,又决非一言可以尽之。历史时光的流传与更迭,人事往来的载沉载浮,让夷陵既葆有作为一个历史坐标的丰厚底色,又呈现出与古为新的时代魅力。它古为县、为州,今为区,但又一直与“宜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可谓“浓得化不开”。

史上最著名的夷陵县令,非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莫属,千年之前,他为官夷陵,特别在两篇文章里对夷陵之名作了细致的阐释:在《夷陵县至喜堂记》里,他称“夷陵者,楚之西境”;在《峡州至喜亭记》里,又谓“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后世言夷陵之由来,莫不谓“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溯其源,当从欧公此文衍生而出。

“有天可接,楼对巫山峰十二;得地独钟,峡开巴楚景三千。”这是今人姜祚正先生为夷陵区文化地标夷陵楼所拟的对联,短短二十二字,道出了夷陵形胜之雄峻与险要,文化之独特与博大。什么是夷陵?它是盘古开天的创世神话,也是黄牛开峡的大地传说;它是巴人、楚人和燹人的衣香鬓影,也是高跷、丝竹和号子的艺术交响;它是欧阳修在西陵峡口折一枝寒梅,把酒临风,也是刘德芳在下堡坪讲一串民间故事,化俗成风;它是兵家必争的“铁血江关”南津关,也是演绎抗战史诗的石牌保卫战;它是三峡门户,也是渝鄂咽喉;它是橘都,也是茶乡。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夷陵无疑可分一杯羹。

信是夷陵春色好,百里图画次第开。仲春时节的惊蛰与春分之间,我们踏访夷陵,寻访它的前世今生与山长水远,它的历史诗意与文化苍茫。

盘古开天与黄牛开峡,夷陵境内的创世故事和上古传说可以讲三天三夜

辛丑仲春,号称“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再次传来重大发现。新“亮相”的六座“祭祀坑”,一口气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这一史诗级文化事件,不但激发出人们对上古与三代文明的神奇想象,对金堆玉积的三星堆文明的浓厚兴趣,也完全打开了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三峡古文明亲密关系的想象空间。58年前,夷陵籍的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奠基人冯汉骥主持发掘了三星堆月亮湾遗址,不但首次断定三星堆是古蜀的中心都邑,而且在随后的研究中,确定了三峡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频繁互动与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最终从夷陵区三斗坪和白庙的考古中,得到文物上充分印证。

其实,夷陵从不缺少关乎远古的叙事。地处三峡丛林中的夷陵,似乎很早就回答了屈原在楚辞名篇《天问》中的宇宙之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那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夷陵先民崇拜盘古,现已考证,其境内竟曾建有六座盘古庙,分布在太平溪、雾渡河、黄花、樟村坪和邓村等地,可谓全国罕见。在雾渡河,民间流传有长达5000多字的叙事长歌《盘古传》:“说起远古那时期,无天无地无星辰,一片混沌与黑暗,天地茫茫无一人。”“盘古生在混沌里,汇成天精与地灵,两仪精会伴着地,长成盘古一个人。”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认为,盘古庙、盘古歌,对盘古的信仰,在夷陵区一地如此密集出现,神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如此鲜活,不能不使人震撼。夷陵,无疑是中国盘古神话遗存的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基于此,湖北省盘古文化研究基地已落户该区。

与盘古开天相比,夷陵境内的“黄牛开峡”传说,更具地域辨识度,也是夷陵区独有的文化遗产。黄牛岩其势甚伟,黄陵庙至今尚存,而“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三峡歌谣,不但在夷陵妇孺皆知,在中国诗谣史上亦颇知名,“壮哉黄牛,有大神力”“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历代诗家舟过夷陵,见黄牛必赋,几无例外。因之,有夷陵文化人士力主将“黄牛开峡”传说提炼成夷陵区的主体文化。“黄牛开峡的主体是黄牛。这个黄牛是神牛,能够逢山开路,凿石成河,为大禹治水提供力量支撑。黄牛开峡的客体是峡江,这正是夷陵人世代繁衍生息的文化沃土。黄牛开峡的核心在‘开’。‘开’者,有开天辟地、万物归一之意,揭示了夷陵文化的起源。还有敞开怀抱,接纳万物之义,彰显夷陵文化的胸襟。”夷陵区文联副主席杨永权说。

“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上溯至三国时期,诸葛亮重建黄牛庙时,撰《黄牛庙记》,碑刻至今尚存。迨至今日,地处夷陵境内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大著名水利工程,可以说是“黄牛开峡”的当代注脚。其加持的,无疑是科技“黄牛”的神力。

遍布全域的古兵寨和灿若星辰的名人,筑起了夷陵的铮铮筋骨和人文奇观

“铁打的荆州容易破,纸糊的宜昌难得攻。”说的是作为三峡锁钥的夷陵之险。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夷陵全境至今遗存有众多的古兵寨遗址,多为古时虎踞与御敌之用,很多分布在黄花乡晓峰一线。作为从长江北岸进入三峡腹地的要冲,晓峰关隘险峻,近百座孤峰险岩上,均有古人用块石垒城的寨堡。这些古兵寨依山就势,石墙上有箭垛和嘹望哨,寨外有战壕,各寨之间有兵道相通。宜昌考古专家高应勤认为,晓峰古兵寨很可能是楚国为防巴国军队所建,建成年代与晓峰巴人悬棺相当。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和夷陵人民英勇抗战,奋起救亡,痛击日寇,在守卫石牌要塞和粉碎日军西进图谋的大决战中,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可歌可泣的石牌保卫战,日军以惨败告终,再不能西进一步,直到投降。战前构筑的炮台、弹药库、战壕、誓师碑、饮水池、战后兴建的浴血池、纪念塔等,至今尚存。它们,连同“九四暴动”革命烈士纪念碑、南边抗日将士陵园等,构成了夷陵区的铮铮铁骨和精神柱石,从中,可以汲取前行的力量。

除了山水构筑的军事长城,夷陵文教兴盛,人才勃发,赫然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明清以来尤盛。他们怀瑾握瑜,各擅胜场,在各自的领域独步一时,蔚为鼎盛。他们或沾溉欧阳公之文脉与文心,或在书院与科举中脱颖,或沐浴于欧风美雨,或经受时代动荡与洗礼,皆卓然特出,使夷陵有“武城文治”之誉。这些横放杰出的人物,包括明代公安派骨干、夷陵文坛领袖雷思霈,在永明王时期官拜东阁大学士的民族英雄文安之,曾任曾国藩重要幕僚的文史、文献学家王定安,抗战诗人全敬存,史学家、“中研院”院士沈刚伯,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冯汉骥,中国图书馆教育之父沈祖荣。这些名人的成长路径,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以沈刚伯家族为例,其祖父沈达轩为当时的宜昌名儒,其父亲沈明道曾公费保送至东瀛留学,民国时期曾担任湖北省教育厅督学达十余年。沈刚伯1948年赴台就职台湾大学并多次代理校长,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主任。而沈刚伯的妹妹沈汝静之子刘永坦,现为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2018年,刘永坦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柑橘与茶叶加持的夷陵山水,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旅游富集区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这是欧阳修在夷陵所写的《戏答元珍》中的诗句,可见柑橘在夷陵古有种植。“夷陵是柑橘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柑橘的重要传播节点,是柑橘原种‘宜昌橙’的发现地。”夷陵区政协主席易仁和介绍,1907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三游洞采集到一种原始柑橘类型,并将其标本保存在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内。1913年,美国植物学家施文格将其定义为“宜昌橙”,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乐天溪等地发现了宜昌橙原始群落,后设立了洞湾“宜昌橙”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柑橘一样,夷陵同样是茶的重要产地,流传于境内的叙事长歌《白鹤记》,即以浪漫之调,诠释了邓村茶叶的起源。大诗人欧阳修、苏轼、陆游、范成大,都写过有关夷陵的茶诗。

生长茶与橘的夷陵山水,也生长“诗和远方”,夷陵不愧是一方神奇、秀美、诱人的旅游宝地。夷陵旅游“横看成岭侧成峰”,宜昌旅游的一方重镇。在这方土地上,诞生了两家5A级景区、6家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以及一系列的人文历史景观。自去年8月8日启动“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以来,该区有7家景区进入宜昌市游客接待量前十名单。南岔湾石屋民宿、809微度假小镇等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夷陵地处巴文化和楚文化的融汇地,堪为民间文化的聚宝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鸦鹊岭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民间礼乐之乡”,下堡坪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刘德芳荣膺“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湖北民协命名雾渡河为“湖北民歌之乡”,樟村坪为“湖北民乐之乡”,鸦鹊岭为“湖北宜昌丝竹乐之乡”,分乡为“湖北薅草锣鼓之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夷陵旅游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基因。

专家点评

钟情夷陵的理由

黄荣久

夷陵是宜昌的古称,也是夷陵区的今称。大巴山和武陵山的层峦叠嶂逶迤东下,在这里变为丘陵旷野;汹涌澎湃的长江激流南撞北突冲出三峡,到这里化为浩淼碧波,恰如宋代大文学家、夷陵县令欧阳修所述:“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这样一方圣土承天地造化,得人文滋润,独具特色魅力。

说她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群聚居繁衍,从出土的40000多件文物看,其中6000年前的陶器刻划符号是中国汉字文化最早的源头之一。说她地质地貌独特,在距今6500万年的燕山运动中,夷陵及三峡地区抬升为陆地,造就了长江三峡,终于扛起了今天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世界水电之都。更为惊喜的是世界罕见的60颗“金钉子”夷陵区就有2颗。说她物产丰饶,仅磷矿储量8亿多吨,居中国第一。除享誉中国橘都茶乡之美誉外,还是世界猕猴桃原产地。说她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黄陵庙;有全国非遗保护单位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丝竹;有出生在冯家湾社区的现代考古学奠基人冯汉骥;有从县城走出去的首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和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等等。

区委区政府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宜昌中心城区迁至小溪塔后,夷陵人靠黄牛开峡的精神,将夷陵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前列,多年强劲不衰,现正为建成湖北省名副其实的富美夷陵而迈进。

(作者系夷陵区作协主席)

夷陵小档案

●曾用名:宜昌、彝陵、东湖等。

●人口:52万

●成员:黄花乡、下堡坪乡、邓村乡、太平溪镇、三斗坪镇、乐天溪镇、鸦鹊岭镇、龙泉镇、分乡镇、雾渡河镇、樟村坪镇、小溪塔街道办事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陵庙、杨家湾老屋、南边民居。

●舌尖上的夷陵:晓曦红柑橘、猕猴桃、分乡樱桃、邓村绿茶、邓村豆腐乳、南垭贡米。

●A级景区:三峡大坝(AAAAA)、三峡人家(AAAAA)、三游洞(AAAA)、西陵峡风景区(AAAA)、石牌要塞(AAAA)、三峡大瀑布(AAAA)、金狮洞(AAAA)、百里荒(AAAA)、情人泉(AAA)、西塞国(AAA)、三峡奇潭(AAA)、三峡富裕山(AAA)、蓝之美童梦小镇(AAA)。

夷陵文化名人录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1036年始任夷陵县令,历时一年有余。据统计,在《欧阳文忠集》766篇诗文中,吟咏三峡夷陵的就有140篇,是夷陵文脉之所在。现三游洞有其题名石刻。

●赵勉(?-1392),湖广夷陵下堡坪乡赵勉河村人,官至户部尚书。明洪武十七年(1384)考中举人。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登进士二甲第七十一名。洪武二十二年(1389),晋升户部尚书。

●文安之(1592-1659)字汝止,号铁庵。夷陵鸦鹊岭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史著述家。时处于明王朝覆灭之际。永明王拜文安之为东阁大学士(宰相)。因复明无望,文安之忧郁而死。

●雷思霈(1564-1611),夷陵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文学骨干。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举人,四年后又中辛丑科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著有《百衲阁文集》《荆州方舆书》等。

●王定安(1833—1898),字鼎丞,夷陵区龙泉人。同治元年(1862)中举人。曾为曾国藩校注其所汇编的《十八家诗抄》而被荐为江苏昆山县知县,任满后又为曾国藩延为幕僚达20年之久。王定安长于史志,撰写有传世著作15部,计300余卷。

●冯汉骥(1899—1977)字伯良,1899年11月21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九日)诞生于宜昌小溪塔冯家湾一个中学教师家庭。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是运用现代考古学与民族学知识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奠基人。

●沈祖荣(1883~1977),字绍期,中国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早期开创者之一。1883年出生于宜昌一个贫苦家庭。其长子沈宝环深受父亲影响,成为台湾图书馆学教育的先驱。

联咏夷陵

林文楷

夷陵楼

楼聚荆襄灵秀;埠承巴楚风情。

至喜楼

酾酒凭栏,故国神游邀汉月;

悬琴寄概,斯楼梦筑抚唐风。

河心公园

双楼对映,一江碧绿一江月;

半日休闲,四处温馨四处春。

夷陵文化极简史

上古时期

盘古开天神话在此诞生。

新石器时代

考古表明,此地有人类繁衍生息。

公元前278年

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史记》,这也是夷陵之名始见于史)

东晋分夷陵西境置宜昌县,宜昌县名始见于史。

1036年

欧阳修始任夷陵县令

1735年

(雍正十三年)

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并东湖县为宜昌府治。

1864年

东湖知县金大镛主持续修的《东湖县志》成书。

1992年

举办首届柑橘节。

2001年7月

宜昌县被撤销,设立夷陵区。

2006年

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丝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8年

峡江号子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策划:冯汉斌

本期协办: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遗存文化学术委员会

夷陵区文化和旅游局

夷陵区文联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